一、項目概況
本項目位于佛山市三水區,屬于佛山一環西拓工程北環段,線路總長6.39公里,起點位于三水二橋南延線與金港路路口,終點位于桂丹路與白金線交叉口。本項目兩重點工程金港立交橋與白坭隧道分別上跨金港路和下穿白坭鎮。其中金港立交橋全長394.4米,為混凝土梁式橋,白坭隧道全長1298米,為開挖雙室涵體結構,本項目為廣東省重點工程,具有要求高、標準高的特點,為響應項目要求,實現精細化管理及打造品質工程的目標,項目決定BIM技術。
二、準備工作
在項目經理的牽頭帶領下由項目部各部門技術骨干組建了十一人的BIM技術應用團隊,成立了專門的BIM工作室,搭建部署了廣聯達BIM5D及智慧工地兩大平臺,編制了制度建設、模型標準等文件,并制定了BIM工作流程,為后續BIM工作的順利開展打下了穩固的基礎。項目部采用AutoCAD、Sketchup、廣聯達場布、Revit、Navisworks、Lumion、廣聯達BIM5D等軟件實現BIM技術的應用,結合本項目的實際情況,BIM團隊對準備和施工兩大階段14個應用點進行了應用策劃,并對具體的應用作了預期分析。
三、項目模型
施工前項目部首先利用Revit、Sketchup、廣聯達場布軟件對于拌合站和項目部場地進行了建模布局,使大家方便直觀的對方案進行比選,并進行合理的布局規劃,提高了空間利用率,利用Revit對金港立交橋及白坭隧道建立了族庫,并進行了主體結構的模型搭建。
四、BIM可視圖紙會審
通過模型項目部技術人員進行了BIM可視化圖紙會審,直觀地發現圖紙問題35處,并及時出具的圖紙問題報告,與設計院及時進行解決,避免在施工過程中發現并影響項目進度,利用Navisworks對箱梁、波紋管模型和鋼筋模型進行了碰撞檢查,并對不合理布筋進行了優化設計,確保了安裝的準確同時也減少了材料浪費。
五、現場數據快速獲取
模型導入平臺庫,現場技術人員利用BIM5D手機客戶端可以方便地查看各施工模型并查詢其相關施工信息,并且可以利用BIM5D客戶端對每道工序的工藝功法進行查看,大大方便了現場技術人員的管理,利用模型可以對各結構物的邊角點實現一鍵查詢,然后直接輸入設備進行放樣,省去了計算的麻煩,減輕了測量人員的工作量。
六、進度管理
管理人員將模型和計劃進行關聯,現場人員利用手機BIM5D對實際進度進行實時錄入并上傳至云端,項目管理人員可以利用Web端或者手機端對現場各施工進度隨時進行查看,并與計劃進行對比,分析滯后原因,提升管理效率,利用BIM5D構件跟蹤功能,對于預制箱梁生成二維碼,負責人對箱梁進度進行更新,其他相關人員和隨時查看保證了與現澆結構的工序銜接。
七、物資管理
利用模型與進度關聯后,物資管理人員分階段或者分時段對計劃施工的材料用量進行提取并生成報表,極大地減輕了物資提量人員計算統計的負擔,技術人員對模型中各結構物工程量進行了提取后與清單工程量進行核對,發現清單中少給了500多方混凝土,及時進行了變更索賠,為項目部減少了一大筆損失。
八、質量安全管理
利用BIM5D客戶端,對質量安全問題進行環狀的閉合管理,提高質量安全問題的管理效率,項目領導人員可通過BIM5D的網頁端進行質量安全問題的跟蹤查看,實時了解現場質量安全問題及整改情況,把控現場質量安全問題整體狀況防控風險,系統將上傳的質量安全問題進行歸類統計,在質量安全生產會上,對于發生的質量安全問題進行集中分析解讀,同時利用統計信息進行評優評差。
九、智慧工地之勞務管理系統
項目采用廣聯達智慧工地平臺,實現“云端+終端”的“互聯網+”應用,真正實現了兩大管控的數據化、精細化,利用智能安全帽、工地寶、手持端、手機端、PC端及智慧工地數據中心的“五端一云”,對現場人工實時掌控,實現對作業人員的動態管理,并對數據進行收集統計,協助管理人員進行勞務管理和分析,防止發生勞務糾紛,極大改善了傳統的勞務管理的弊端。
十、智慧工地之物資管理系統
智慧工地物資收發系統的通過監控及數據采集設備,將收發地物料數據實時采集后傳送到平臺,存儲為原始記錄數據,并對物資數據進行統計匯總,管理人員在電腦或者手機上可以隨時對收發料情況進行查看,這樣不僅改善了傳統收發物資的人為因素誤差,而且提高了材料統計匯總功能,大大提升了物資管理效率。
十一、總結
項目通過在商務管理、材料管理、技術管理、質量安全管理等方面開展BIM技術綜合應用,直接經濟效益約60多萬元,節約工期約26天,質量安全管控水平顯著提高,獲得了各級領導的支持和贊賞。
版權申明:本文章內容來自(中鐵十二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作者(中鐵十二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