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采用不同應用場景下的多層級權限管理模式,打造高效、安全的項目管理平臺
建管平臺建設采用“全項目決策分析+項目群集成管控+單項目執行管控”三級管理模式,可根據不同角色、不同項目授予相應權限,通過權限限制下的數據共享與分發,提高項目干系人間的溝通效率,實現項目從決策至實施全過程管理。
建管平臺建立項目群門戶和項目門戶,實現項目信息的多維度展現,各層級的精細化管理。參建單位享有項目門戶權限,建管平臺開放其參建項目所有應用場景的編輯權限,使其專注于自身參建項目信息,保障工作的高效性,也對業務方其他項目信息的安全予以保障。業主方則享有項目群門戶權限,建管平臺針對業主方成員部門、管理項目等應用場景的差異,選擇性提供對應信息收集、管理權限功能。通過采取不同應用場景下的多層級權限管理模式,有助于打造對于各工作人員而言工作效率高、對業主方而言項目信息安全有保障的項目管理平臺。
02.建成以業務流程為驅動的,工程全生命周期數字化管理系統,實現“工程建設管理的四控、兩管、一協調”
建管平臺聚焦建設階段施工現場的工程管理核心業務場景,以滿足工程建設管理的四控、兩管、一協調為抓手,設計了計劃管理、進度管理、質量管理、安全管理、安全監測、檔案管理、模型管理、投資管理、綜合管理、基礎數據、項目群層系統管理、現場信息、數字沙盤等13大模塊,有效實現工程建設管理由傳統管理手段向“線上+線下”模式的轉變,打造工程全生命周期數字化管理的信息系統。
“四控”是指投資控制、質量控制、進度控制、安全控制。建管平臺系統地梳理并規范化工程管理全過程的業務流程,搭建了計劃管理、進度管理、投資管理、質量管理、安全管理、安全監測、現場信息等模塊,將原本各自割裂的業務流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梳理出計劃--進度、投資--成本、合同履約評價三大業務流程主線,建管平臺實時掌控工程的推進情況,從而推動工程質量、進度、安全、成本等管理的持續改進,以最小的資源投入、時間投入,實現項目效益最大化。
“兩管”是指合同管理、信息管理。以建管平臺為載體,將工程合同的各方有機聯系起來,以信息化的方式為建設工程合同的組織、溝通、協調與監督工作賦能,實行對施工合同從合同信息、合同支付、合同結算到合同履約評價的全過程管理,合同管理的信息全程可追蹤,處理過程標準化,避免暗箱操作,有效保障了合同履行過程中信息的透明化、廉潔化,同時合同履約的標準化梳理保證了工期的按時履行甚至提前履行,為合同履約提質增效提供了極大的保障。
“一協調”是指協調甲乙雙方的關系。建管平臺系變革傳統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模式,以業主項目部為核心,為勘測、設計、監理、施工、科研、設備物資供應商等項目干系人搭建起信息共享與工作協同平臺,為參建各方提供了智能化交互手段,實現了建設單位、施工單位雙方協同信息化管控,有效解決了集群項目各方“信息孤島”問題。
03.外業用移動小屏,內業用管理中屏,決策用數字大屏,三屏支撐工程管理智能化
建管平臺采用“大-中-小”三屏結合的模式構建!按蟆敝复笃帘O控系統,以數據駕駛艙的定位需求,對前海建設項目數據進行清洗、篩選與分析,構建綜合信息顯示界面,集中呈現服務于領導決策的各類動態相關數據信息!爸小敝妇W頁端的BIM建管平臺,面向前海建設管理的各方,構建了建設項目管理的全業務流程、數據管理收集的協同管理平臺!靶 敝敢苿佣薃PP系統,打造指尖辦公環境,方便業務人員工程現場采集數據,隨時隨地處理任務。
外業用移動端小屏。人人都會用到手機,因此,移動端系統可大大提升溝通效率。一方面,手機在現場拍照后通過系統定位直接上傳到某個項目。另一方面,手機平臺和網頁端是互相聯通的,現場上傳照片后,網頁上就可以實時顯示出來。同時,手機端系統還提供一些其他功能:比如人員定位功能可以為施工人員定位和考勤;通過實時通訊功能,設計單位、業主、施工單位可以進行實時溝通,大大提升了溝通效率。除了支持在線上傳,該程序同時支持用戶離線保存,避免因網絡問題導致的信息丟失。
決策用數字大屏。通過BIM監控指揮中心大屏幕系統,業主可以實時主動獲取掌握重要的管理數據,如當月完成產值情況、項目驗收數量及質量情況,工程建設中出現安全隱患或質量問題等。數字大屏通過信息篩選和數據分析,以實時準確的數據為高層管理提供量化的決策支持。
04.全面引入BIM技術,促進GIS、IoT技術與城市管理的融合,為構造前海CIM平臺奠定基礎
全面引入BIM技術,全面提升工程質量水平。前海市政項目涵蓋市政道路、綜合管廊、地塊市政配套、地下空間及聯絡道等工程,專業類型復雜。具有同個項目和不同項目之間相互交織、相互沖突,技術接口和施工管理接口眾多等特點。若僅采用傳統單個項目的管理手段,將面臨設計階段大量的“錯漏碰缺”和施工階段投資進度風險、安全質量隱患極大等問題,有必要利用三維BIM技術信息化、數字化的技術優勢,有效提升工程質量水平。BIM建設管理平臺項目創新建立了覆蓋整個片區、高精度的實景、地質和規劃三大基礎模型,已有對應數據的基礎上以圖表化的方式展示工程進度、質量、安全、投資等信息,展示BIM協同管理系統中的輕量化三維模型,提前處理項目規劃設計階段技術接口問題,提前開展項目實施的施工模擬,來避免工程實施階段引起的安全、質量風險及投資浪費,通過視頻系統展示各個視頻信息實現遠程監控、下達應急指令,進而提高整個前海市政合作區建設管理水平。
依托GIS海量三維數據的可視化分析能力,打造一體化管理模式。前海項目的最大難點之一,不僅是項目意義重大、規模巨大,而且需要地上地下集中同步開發,也就是打破傳統的在某個時間段只做地上工程,或者只做地下工程的施工方式,給該項目的整體開發建設帶來了很大難度。依托GIS+BIM技術,有效融合來自地上、地下立體空間,涵蓋規劃、實景、地質、市政交通、地下管線、地下空間、地塊建筑等多源數據,集成城市現狀、規劃、建設、運行的城市全生命周期數據信息,形成與前海實體城市開發建設同生共長的數字孿生體。在此基礎上,打造前海智慧城市基礎數據平臺、智慧城市應用平臺,輔助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決策,促進規、建、管業務協同,提升城市開發建設及運營的綜合服務能力。
結合IoT技術實現在線監測、定位追溯、遠程控制,助力工程項目精細化管理。隨著時代的進步和信息化的發展,工程管理的復雜和施工現場的變動等因素都在要求建筑施工管理必須實現與互聯網、智能軟硬件的融合。曾經傳統的管理手段無法使建筑企業或施工企業做到精細化管理,但云計算、物聯網、傳感器以及RFID等技術的發展和成熟,將徹底改變這一被動局面,讓建筑行業迎來信息化時代。借助IoT技術實現對項目現場信息的實時展示,包括對項目現場監控信息、現場人員分布情況、值班人員考勤情況的實時監控,對現場關鍵設備狀態、環境監測、安全監測數據的實時采集與反饋分析,利用數字化工具來武裝一線,為一線賦能、減負,提高人均能效,降低事故風險。
版權申明:本文章內容來自(網絡),作者(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及時處理!